公司配备无尘实验室,用于各项(深圳)数据恢复的恢复工作。

一、空间布局与面积
无尘实验室整体规划科学合理,内部划分出实验操作区、设备存放区、人员净化区以及物料缓冲区等多个功能区域。其中,实验操作区,宽敞且布局规整,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间,便于开展各类复杂的实验项目。
二、洁净度等级
实验室严格遵循国际标准,洁净度等级达到 ISO 5 级(对应美国联邦标准 209E 的百级)。这意味着在每立方米空气中,粒径大于等于 0.5μm 的尘埃粒子数量不超过 3520 个,粒径大于等于 5μm 的尘埃粒子数量不超过 29 个。如此高的洁净度要求,确保了实验环境几乎不受尘埃粒子干扰,为对环境极为敏感的硬盘维修、芯片级检测等精密实验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三、空气净化系统
- 过滤器配置:空气净化系统采用初效、中效、高效三级过滤组合。初效过滤器选用 G4 等级产品,过滤效率(计重法)≥90%,可有效拦截空气中较大颗粒的尘埃、毛发等杂质。中效过滤器为 F8 等级,过滤效率(比色法)≥95%,进一步去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。高效过滤器则采用 H13 等级的无隔板过滤器,对粒径≥0.3μm 的粒子过滤效率达到 99.97% 以上,确保进入实验室的空气几乎无尘。
- 换气次数:为保证室内空气的持续洁净,实验室每小时换气次数达到 [X] 次。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设计,新鲜空气能够迅速均匀地分布到实验室各个角落,同时将室内含尘空气及时排出,维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稳定。
- 气流组织:采用垂直单向流的气流组织形式。在实验室顶部均匀布置高效送风口,送出的洁净空气以均匀的速度垂直向下流动,形成 “活塞流”,将室内污染物迅速压至底部回风口排出,有效避免了气流的紊流和交叉污染,确保实验区域始终处于洁净的气流环境中。
四、温湿度控制
- 温度控制:实验室温度常年控制在 22±2℃。这一适宜的温度范围,既能保证实验设备的稳定运行,又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。温度控制系统采用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,可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并自动调节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功率,确保温度波动极小。
- 湿度控制:相对湿度维持在 45%±5%。合适的湿度对于防止静电产生、保护电子设备以及确保实验材料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湿度控制系统通过加湿和除湿设备协同工作,依据传感器反馈的湿度数据,精确调节室内湿度,避免因湿度过高导致设备受潮或过低产生静电危害。
五、照明系统
实验室采用无眩光、无频闪的 LED 照明灯具,平均照度达到 500lx 以上,满足了实验操作对光照强度的严格要求。同时,灯具的显色指数大于 85,能够真实还原物体的颜色,便于科研人员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。照明系统还具备智能调光功能,可根据不同实验需求灵活调整光照强度,既节能环保,又能保护科研人员的视力。
六、人员与物料净化设施
- 人员净化: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净化流程。在人员净化区,设有更衣间、洗手区和风淋室。人员首先在更衣间更换上特制的无尘服,无尘服材质选用防静电、防尘性能良好的面料,能够有效防止人体毛发、皮屑等污染物进入实验室。随后在洗手区进行手部清洁,去除手上的污垢和细菌。最后进入风淋室,风淋室两侧及顶部的喷嘴以 25m/s 以上的风速喷出洁净空气,对人员全身进行 360 度吹扫,去除附着在衣物表面的尘埃粒子,确保人员进入实验区时自身洁净度符合要求。
- 物料净化:物料进入实验室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。在物料缓冲区,设有传递窗,传递窗两侧门具有互锁功能,防止空气交叉污染。物料在进入传递窗前,需进行外包装清洁,去除表面灰尘。进入传递窗后,通过紫外线杀菌灯照射 15 - 30 分钟,对物料表面进行杀菌处理,然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内部,确保物料不会带入污染物影响实验环境。